第243章 抉奥阐幽,顺水推舟(1/10)

,当初修习《皇明祖训》之时,皇考曾说过此事。」

「乃是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考,因所取宋琮等五十一进士,尽皆南人,无一北人。」

「是时,举国嚣然,太祖怒所取之偏,卷起了一宗泼天大案———”

正经科举,北人却无一进士,那还了得?

立刻就是落第士子鸣冤告状,北方军民联名上疏,沿街哭喊,拦轿伸诉,朝中十数名监察御史争相上疏,伏乞皇帝彻查。

天下大哗,南北地域之争,瞬间甚嚣尘上。

最后惊得半只脚踏进棺材的太祖皇帝,亲自出面。

高皇帝不仅杀了好大一批的什么考官、侍读学士、状元,还一怒之下废點了所有南人士子,最后更是亲自主持科考,尽取北人六十一名,此事才得以平息。

不过,这是官方说辞,虽然事实大差不差,但措辞就太过克制中性了。

实际上,此案的争论不可谓不大。

士林坊间流传了无算的个人笔记。

对此事的评述中,往往暗藏着对太祖处置方式的不满,以及引经据典与此喊冤,定性自然也要加一个字,叫「南北榜冤案」。

一方面是为朝廷打压南人而委屈一一科举都是各凭本事,哪有考上还废的道理?

北人无一录取,不过是技不如人,说不得还是北人先天就差了一畴,怎么有脸抱怨的?

难道某一科所录进士尽皆超过三十岁,那二十多岁的士人就能藉此喊冤申诉么?没道理的事!

另一方面更是愤恨于太祖不教而诛。

非要说科场舞弊,证据又在哪里!?

不就是因为没有证据,才恬不知耻地给主考官按上一个谋逆的罪名?

说到底还是为了所谓的调停之术!

太祖这种屠夫,平息北人无理之闹,竟然举起屠刀,杀考官,罢考生!

不是冤案是什么!?

甚至于正史之中,也会在秉笔直书的前提下,隐晦表达这层意思。

当然。

在注重南北大防的老朱家的口耳相传里,事情又是另一幅模样了。

要说南北学术水平有差距,老朱家也没话说一一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,取士百余,北人不过二十余,太祖皇帝也认下了不是。

但你这就过了三年,突然就一个北人都不能入榜,是否有些太过不合常理了!?

即便这时候,太祖皇帝还是保留了质疑。

出于对朝局平衡,以及掐灭舆论的考虑,太祖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和和稀泥。

当时,太祖得知此事后,立刻下诏,命朝臣与进士前三名一起复核试卷有无舞弊,并增补十名北人。\齐!盛¨小+说\网¢ _最-新?章^节\更?新_快,

复核的考官多是南人,再加上本身由状元、榜眼、探花再审试卷、增补北人,可见太祖皇帝还留了几分情面,希望大家握手言和包饺子。

可惜的是,这份心意似乎没有传达到位。

在太祖皇帝明令要「增补十名北人」的情况下,这场复核持续了一个半月,最后得出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结论,不称旨!

负责复核的侍读张信回奏,所录南人试卷,无有任何问题!

反而一干北人试卷,文理不佳,禁忌之语频出,实在无一卷可增补!

彼时便有御史上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