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(2/9)

譬如栗在庭的奏报中说,光是福建建阳一个县,就有书坊八十多家!

甚至连盗版都已经开始搞出来了一一「但遇各省所刻好书,闻开价高,即便翻刻。」

这就是时代的大势。

在滚滚大势下,英宗、宪宗、孝宗,每一届还在那里整天翻来覆去重申报禁,治罪妖言妖书,

有用么?换汤不换药罢了。

封锁得越是严格,私下里越百无禁忌。

反而开放报禁,才是掌握在手中的第一步,将其商业市场化,禁言透明化,监管科层化,惩戒政治化,或许才是你明舆论的出路所在。

这番话说得海瑞一愣,皱眉沉思。

朱翊钧趁机将手抽了出来,顺势给海瑞按在矮墩上,让老人家坐着想。

过了好半响。

海瑞才幽幽叹了一口气:「陛下见微知著,洞彻玄幽,那为何当初开放报禁时,是宽不是紧,

言出法不随呢?」

皇帝一时兴起也就罢了。

既然看得这么长远,当初开放报禁时,怎么没有配套的政令呢?

任其野蛮生长,和反正清丈的士绅,一时闹到要南巡的地步,果真不是有意为之?

朱翊钧闻言,尴尬地笑了笑:「朕当时一时想着讨论新学,广泛传播,不自觉便犯了刚克的错误,步子迈得太大。」

他主要防止柔克去了,一时不慎犯了刚克错误。

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。

海瑞定定看着皇帝:「不能等到妖书案后,陛下眼下就得申明报纸犯禁之罪!」

朱翊钧如蒙大赦,连连点头:「理应如此,理应如此,朕稍后便下旨三法司,分等列罪,再由诸卿廷议,完善新闻版署,加强报纸审查。」

他看着海瑞这揪着不放的倔驴模样,只觉几个月前在殿上被汪宗伊直谏的尴尬,都不算什么了见皇帝改邪归正,海瑞这才缓和神色。

后者躬身一拜,为方才的失仪的请罪:「天下无不知陛下灿焉兴革,英断夙成,然圣人有言,

刚必激,激必亢,亢必不可久。」

「陛下如日中天,万寿无疆,何至激亢谋政?臣斗胆冒犯,伏惟陛下留神!」

正所谓过刚易折,不是说皇帝太严苛容易被害,而是说皇帝过于紧绷的心态,很难持久。

这是世宗皇帝的前车之鉴一一锐精未久,妄念牵之而去矣。

所以海瑞才说,皇帝还有大把的时间,新政遇了挫折,可以一步步慢慢来,没必要「不拘小节朱翊钧闻言不由默然,下意识喃喃自语:「万寿无疆太久啊。」

眼中尽是感慨。

海瑞狐疑抬头。

朱翊钧回过神来,笑了笑:「海卿说得是,朕记下了,且说正事。」

皇帝虚心纳谏,臣子还能说什么呢?

海瑞默默揭过了先前的话题,洗耳恭听。

朱翊钧竖起两根指头:「两件事。」

「其一,坊间舆声滔滔,变乱白黑,可朕细细看下来,朝中这些科道言官,也脱不得干系。」

「国初定制的风闻奏事,只能顺应当时的情势,如今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了。」

若不是他坐在这个位置上,所谓风闻奏事,早就沦为朝臣党争的工具了。

民间那一群山人,结合科道的风闻奏事,威力简直没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