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6章 不做强求(2/4)

但是课散了,话题却没散。不仅没散,反而愈发热烈,凡是听过今天课程的同学,回去后都在讨论各自家乡的习俗,有的是为了研究学习,有的是为了听个乐子。

可无论如何,民俗学这股风气,在江南大学里面是刮起来了。

……

文学院办公室里,将跟过来的几位校领导送走,徐教授满脸笑容地坐在位置上,对自己学生的第一堂课感觉非常满意。

不过他有一个问题,“课堂最后,你把研究整理中国民俗学研究体系的重任,交给了同学们,为什么你没想过自己来研究呢?

如果你能把这个体系做出来,以后在国学领域,必将独树一帜,成就还要在你当前的研究课题之上。”

虽然陈凡在传统的国学研究之外,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,等同于开创了一个小的分支流派,看上去很牛掰。

可民俗学的研究,是可以与考古学、语言学和历史学并列的学科,两者根本没法比。

在当前的研究方式还处于模仿西方学术界的情况下,如果陈凡能整理出中国特有的民俗学研究体系,那他在国学界的地位,将直追徐教授,甚至还有可能超过其学术地位,成为创立“另一座山头”的创始人。

这样的学术成就,远远不是现在所能比拟的。

陈凡正拿着茶杯牛饮,一口气喝完整杯茶,转手递给跟着自己过来的边慧芳,脑袋却转向徐教授,苦笑着说道,“老师,您也太看得起我了吧,这是我一个人能搞出来的事吗?!”

别的不说,后世最主要的一本民俗学课本《民俗学概论》,主编是民间文艺学家、民俗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散文家钟敬文。

老人家活了99岁,搞了一辈子的民俗学研究,提出并完成了中国民俗学研究体系的建立,而那一本《民俗学概论》,就是在他的带领下,由32位学者共同参与完成的。

只可惜,陈凡当年看着好玩,只看了个开头,后面的内容都没看过,要不然还真一个人把这本书给包圆了,刷个“大学者”的词条、与老师肩并肩也挺爽。

可在不了解后面资料的情况下,即便以他现在的知识储备,想要独立完成这样的工作,那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。

因为这个工作要全国各地到处跑、收集资料、整理归纳,并且很多是老人口述的资料,工程量极其浩大。

比如其中一个很细的分支“神话研究”,全国各地哪里还没几个民间神话故事?这些故事的异同点,也是民俗学的研究内容之一。

即便是那32位学者,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收集整理,才最终配合钟敬文完成这一著作。

让陈凡享受大学者的荣耀可以,让他去遭“学习研究过程”的罪,哼哼,还是趁早算了吧。

对于陈凡的话,徐教授却不以为然,“小的研究,可以由学者独立完成,但是大类型的学术研究,无一不是由多位学者共同进行,有的甚至要经过几代人的接力。

我看了你整理的讲义资料,对民俗学的概述,比我们学校匆匆拿出来的课本还要更完善一些,我们现在使用的,还是方纪生在1934年出版的《民俗学概论》基础上,加以修改整理的教材。

如你所说,这本书的研究方式还处于模仿西方的阶段上,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,已经不太合用。

要是你能牵头,从我们学校的文学院、法学院等专业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