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(1/9)
馆、入幕等方式为生计。
大多是著书立说,写写诗词,击时政,或者出卖一下脑力劳动。
低端的山人,只能跑去算命、说书、卖身、给商行打广告。
其无不是刊印小报,散布揭帖,吸引眼球,若论贩卖情绪价值,连「倚门」和「断袖」都拍马不能及。
偏偏山人这个团体,还轻易不能得罪。
哪怕是刑满释放人员,只要混进山人圈子,那都是挥斥方道一一哪家大户商行不肯「合则两利」,直接就刊报开骂,这您受得了么?
海瑞下意识反驳道:「至少不会像如今这般,群然犯禁。」
朱翊钧毫不留情更正了海瑞的错误:「那是因为弘治以来,舆论泛滥,日复一日地猖獗,正好在朕这里登峰造极!」
边缘知识分子活跃于社会的各个层面,是你明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。
其初兴于弘治年间,在嘉靖朝发展壮大,直至如今大盛。
正德年间难道没有么?
编排武宗是宫女所生的演绎话本,在南直隶畅销,卖了一万七千余册。
嘉靖年间难道没有么?
徐渭、屠隆、王稚登、梅鼎祚、黄省曾等人,几乎日报一刊,垄断坊间舆论。
万历年间就更不必说了,谏许已经发展到市井小民身上去了。
街头巷尾,今天高谈阔论说说朝廷这里不对,明天说书人数落数落朝廷那里不好,后天小报上再来点皇帝冷笑话一一「今则通衢闹市,唱词说书之董,公然编成套数,抵掌剧谈,无顾忌。所言皆朝廷种种失政,多人无不乐者。」
哪怕汪道昆遭遇的「切胁大臣」,那也不是报纸首创,而是山人们熟能生巧的技法。
历史上连国本之争这种事,都少不了民间舆论下场,更湟论其他?
用谢肇制的话形容舆论环境就是,一人倡之,千万人和之,举国之人,奔走若狂,翻覆天地变乱白黑。
朱翊钧迎上海瑞的目光,坦言道:「早年报禁严苛,实则一纸空文,小报流传、揭帖四起、骂声汹汹,反倒是将舆论拱手让人。」
「如今朕开放报禁,新闻版署就在朝廷手上着,言出法随,宽紧由心。」
「海卿,朕是顺应时代大势。」
说到底,舆论传播在明朝的活跃,并不是偶然,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。
物质的发展为舆论的活跃创造了经济基础和传播环境全国水陆路程143条,其中南京至天下各地的长途路程11条、江南至邻近区域路程12条,更有15条水路连接苏松二府和各市镇县城。,k-a′k.a-x`s.w^.!c+o.m,
社会流动的加快,自然带来信息的发达同时,写书的材料和人工价格都很低,以「毛氏广招刻工」的广告为例一一「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,三分银刻一百字,则每百字仅二十文矣」,综合上材料成本「墨二笏,价一钱;烟墨一斤,价五钱」,一本书只要卖得中规中矩,利润就不会差。
譬如王世贞的《鸣凤记》,只在两京直销,就「糜六万金有余」。
有利润就有市场,有市场就会商业化。
同时再加上思想上的土壤一一广开言路的士林正确,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;心学虽然在万历二年之后过了时,但百年以来推动社会思想解放的功效,真实不虚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