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:别一江湖说小椴(1/4)

,民国武侠与港台武侠,事实上一脉相承,由平江不肖生到还珠楼主到梁羽生到金庸,武侠成为都市小报的连载、通俗小说的出版、大众电影的上演之中,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,成为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市民与农夫的最为普遍的白日梦。且牵强地将这一时期的武侠称之为“近代武侠”吧,与以前的武侠文本最大的不同,我觉得,一是小说家们认同了“科学的信念”,着手以“武术”来改变与推演出新的武术体系与修行的路径。一是“爱国”成为“侠客”们游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,表现在诸如霍元甲打外国大力士、郭靖守襄阳城、民间帮会反清复明等。一是小说的技巧,由传统的话本小说拓展开来,变得更加繁复而精致。即便侠客们如此的“爱国”、“政治化”,武侠小说自由精神的传统,依旧在很长一段时间,与主流的观念格格不入,因此在中国台湾和大陆禁绝一时。

以上向读者饶舌这么长时间,是想努力勾勒出一个大概的武侠小说的轮廓,在这条武侠之河中,小椴与他的《杯雪》,有着明显的坐标的意义。请允许我再发挥出几点,以便读者对椴兄的作品,有另外的一些理解。

小椴与他的中国大陆新武侠的同道们,正是在上古武侠、古典武侠、近代武侠的流变之中,开始创作的,虽然有古龙、温瑞安、黄易等人在中国港台的变声,有沧浪客、周郎、杨明刚等人在中国大陆的摹习,但自觉地开始“现代武侠”的写作,赋予作品以“现代性”,却是由这一批作者开始的。2000年之后,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“江湖”与“家国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几十上百座大都市兴起,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藩篱被大众文化的洪流冲破,以细密而深入的类型划分出来的都市文化,成为日新月异的城市的精神血脉。互联网在十年左右兴起并成为传媒的核心,在此基础上整合出报刊、图书、影视、网络、会展等繁复的全媒体平台,在这个平台上,图像超过了文字,成为文化的核心形式。

在这个背景下,如何赋予“千古文人侠客梦”以“现代性”,也就是说,赋予当代中国以全新的江湖镜像,就像《山海经》《西游记》《射雕英雄传》等经典作品曾经完成过的使命,让当代的读者对这样的新的武侠文本有深切的代入感,我觉得,这就是小椴“西来一剑”的开始,2000年他一时兴起,写《夜雨打金荷》的时候,未必会如我这般神神道道,去心怀这样他自己都会不屑的改朝换代的使命感,冥冥之中,也许他感风气之先,就是这样开始的,而且一直在沿着这样的一条路往前走吧。

所以他的作品,读起来,好像可以看到金庸、古龙、温瑞安等人影影绰绰的影子,但仔细去想,已经完全不一样了。小椴的想法,是解构掉这样一个江湖,我倒是觉得,他的超越,还是用一种耐人寻味的还原的办法来实现的。

他小说的主题,已经由“爱国”与“救亡”这样的后殖民话语里解脱出来,侠客们的修行与游历,是为了超越自我的精神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